笔者学校毕业之后,有幸跟随老一代艺术家,给他们写点短评,一不小心在书画界写写说说已20年之久,潜移默化中,笔者也对书画、邮票有着莫名的热爱,朋友圈自然就储存了很多邮票爱好者、很多收藏家,还有很多书画艺术家。在微信朋友圈里,常常有一些藏友炫耀搜集了黄永玉、靳尚谊、何家英、李德福等艺术家设计的邮票,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也有一些书画艺术家为国家设计了某某邮票,荣幸备至,然而,从中央美院毕业之后,就开始设计邮票,一直到退休,始终在一线创作的李德福,获奖不计其数,却极力反对笔者谈论他设计邮票之事,尽管,笔者曾对他设计的邮票做过个案分析,他也觉得解读过多。今天,笔者依然从他的邮票设计出发,聊聊李德福的山水创作给笔者带来的感受。
《恒山悬空寺》
自从文人画被重视以来,“随兴所致,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不求工整”等等艺术理论成为众多艺术家难以绕过的话题,尤其是山水画到了清初的石涛,“不拘成法”、“酣畅淋漓”、“自抒胸臆”等等符号,更是被近现代艺术家推崇、演绎,于是,畅意中“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真实,笔墨中的严谨和内敛,被故意规避、故意忽视,随之而来的“多挥洒、多恣肆”被夸大,“丑态”成为一种追逐的时尚。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实践证明,一个艺术家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或者经历了训练却达不到具备驾驭“精微”的能力,那么,这个艺术家往往就会以“夸张、变形”为噱头,从不敢涉及艺术的本质,当这一类型的艺术家越来越多时,就会出现很多光怪陆离的现象,误导了大众的审美判断。纵观美术史,但凡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作品,但凡这个艺术家尚存一点“纯粹”的艺术精神,他都不应该绕过“得山真骨”、“传神写照”的艺术精神。想当年,李可染、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之后,在北海公园举行水墨写生展,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也恰恰证明了“取自然之真实与写意抒怀”之间的关系。邮票设计要求艺术家在规定的范围内创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作品,几十年来,工作的习惯、社会的反响、评论家挑剔的眼神、大众苛刻的要求使李德福的山水创作始终在“必须的规定”中发挥想象空间,他的山水创作,既要精心地顾及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要观照自我的内心情感,于是,他总是努力地在“笔墨张力”与“自然山川”之间,捕捉符合自己气质的艺术元素,试图通过把精微的刻画、逼真的效果与千变万化的笔墨融成精妙,在“致广大、尽精微”中去探索一种平衡。观李德福的山水,他喜欢在辗转腾挪的皴、擦、点、染中坚守一丝不苟的精心,让真山真水的写实能力在妙趣横生的笔墨变化中,彰显出“对景造意”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在北京文史馆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长河闻钟》中,李德福读城垣,抚古今,绘北京历史文化遗存。整幅作品全景式构图,舒朗壮美的高远空间,视野开阔、奇伟磅礴,景观随着长河流经的转换,连绵交替,远观,雄伟的建筑、别致的庭院、盈盈的河水、苍翠的树木、滑动的游船、缥缈的云山……,气势恢宏,境界雄阔,动态的视觉充满跌宕的韵律,近睹,一砖一瓦、一舟一桥、一水一石……,疏密有致,各具特征,精准的造型将各个自然景观固化在画面之中,笔墨、色彩在变换之间描绘出和谐之美,河水环绕、游船摆渡、垂柳松柏、景点建筑……,犹如面对真实的场景,彰显出精妙入微的写实功力。鸿篇巨制的构图,步移景异,气韵相连,描绘出老北京长河周边的风貌,用笔灵动自然,张弛有度,勾、皴、点、染在顿挫转使之间,意趣盎然,宛若天成,笔情墨趣,交融并举,虚实变幻,相得益彰,空间随着层次的变化而前后呼应,精微之处,具象的质感,逼真的肌理,跃然纸上,一洼水能表现无尽之妙,一块石能演绎通幽之路,挥洒之处,色墨有声,运笔有意,千变万化的笔法传递卓远的胸臆,质地洁美的色墨散发着怀旧情调。
《太行山居图》
艺术既要温润自己的心灵,也要陶冶他人的情操,邮票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备受大众喜爱,那么,具有普及、导向功能的设计,既要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正基于几十年的业务标准,李德福可以任意把水墨与色彩有机地嫁接在一起,信手拈来的洒脱、收放自如的自信使他的山水不管是变幻的笔墨、交融的色彩,还是色与墨的搭配,严谨而不失妙趣,厚重能彰显通透,笔触始终使画面充满雅致的气息、轻快的格调、隽永的韵味,哪怕是浓重的皴擦,反复的晕染,也不僵、不硬、不火、不燥。在《五大连池》、《天山天池》、《漓江》、《庐山和金刚山》、《炎帝陵》等等作品中,神游遐想于眼前世界,精神相往于天地之间,连绵万里的云山、苍翠欲滴的松柏、巧夺天工的古刹、雕梁画栋的宫殿……,盈尺小画,聚乾坤之阔,方寸之间,涌激越之情,李德福以施墨如用色的方式,笔尖转使于浓、淡、干、湿的墨韵之中,调节出墨分五色的层次,构筑浑沦的意境,同理,以敷色如用墨的方式,通过色差的对比、色温的变化、色调的微妙关系赋山川以灵气、赋世界以色彩。毋庸置疑,在色彩与笔墨交融的处理方式中,创作出大境界、大视野,一定是李德福的拿手好戏,但是,他却很少以大笔皴擦的方式渲染意境,而是,笔墨中见浓淡,色彩中含秩序,按照自然界云烟的流动、山石的体积、树木的自然形态调解远景、中景、近景之间的关系,运用水墨的丰富变化和色彩的冷暖对比,小心谨慎地表现层次的转换和具象之间的过渡;以接近工笔的表现形式刻画出逼真的细节;以明暗结合、虚实结合,营造浑然一体的画面效果,笔触随着色彩与墨韵的洇染轨迹,因势利导,为画面增添韵味和格调,开阔达之境界、展山川之雄浑、造四时之变幻、绘具象之精微。
可能是性格决定着画风,透过李德福的山水似若感受到他的真实人生,李德福为人处事,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从没有任何伪装和圆滑,他的画面在色彩与墨韵的交融中,也干干净净、爽爽朗朗,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矫揉,也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粉饰,他温文儒雅、敦厚谦和,内核中却隐匿着血脉偾张的激情和瞬间爆发的力量,但凡开启一处输送的路径,便转换成精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他的画风与他的处事态度一样,秀逸空灵的色墨中诠释着宁静的淡泊,清新淡雅的画面中弥漫着浓郁的深情。
《春江渔乐图》
写实中跌宕着妙趣横生的意蕴、笔情墨趣中凸显出扎实的写实能力、色墨交融构筑清晰淡雅的格调,如果说这三个方面的高度结晶是李德福山水艺术的立根之本,那么,情与境的辉映则是李德福攀登高峰的阶梯,也是李德福执着于山水艺术几十年凝结之后的升华。在《漓江》系列、《太行山居图》、《少林晴雪》等等作品中,山水拢于笔、清旷拟于胸,一山一石一天地,一草一木一世界,凝聚着文化的意蕴、心底的澄澈和心胸的卓远,那渗化、那皴擦、那渲染、那墨色相济、线色相溶而生发幻灭无常的山水意象,渗透着玄妙之感。那青翠的草木、那高耸的峰峦、那潺潺的溪涧,苍茫中洋溢着蕴藉,浑沦中孕育着温润,变幻中充盈着淋漓的墨气,随意生发的笔墨,纵横驰骋的笔意,情结独特又似若带有淡淡的禅意。绰约风姿的勾勒、细腻缜密的点染,配以柔丽的赋色,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润物无声地刻画出亭台楼阁、居家房舍、辽远平湖、泛舟影绰等等生动逼真的具象,具象与意象在色彩、笔触、墨韵之中,神遇而迹化,空净如练,洁净如洗,深厚处,沉雄,淡雅处,清逸,并常常带着抒情的笔致浓缩着生活气息的人文符号来点缀丘壑四时之变,注入“乐山、乐水”的人文精神,在得乎寰中、超乎象外的境界中,流淌着秋水见底的爽朗,激荡着春风含馨的韵致。李德福在传统文化的洗濯中,结集点滴的人生感悟、思辨的处世哲学、纯粹的艺术真挚,无尽地吟咏着情怀驻守的山水,浑厚中取静,轻快中养心,玄妙中悟道。他以细腻温婉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向往的家园,似如获得神灵的启示,载着浩渺之思探寻艺术的奥秘,昭示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山水魅力,呈现出多元复合的山水风华,如娓娓道来的心语,仿佛诉说着虔诚的追求、炽热的探索、纯粹的向往,他那“抒己之心,天地相通”的洪荒与圣洁的景观,感召自我,也使观者在享受视觉审美之时,似若获得深层的人生顿悟,瞬间激活情绪,陶醉之感油然而生。
谈李德福的山水,还应该关注李德福在北京文史馆围绕“北京古城神韵”的创作,以及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当然,李德福的山水之美,无不得益于他的写生,“很辛苦,但让我向往、迷恋”,李德福如是说。几十年来,工作的要求,内心的热爱,烟波浩渺的五大连池、雄浑壮美的“五岳”、清澈如镜的漓江、神秘莫测的天山天池……,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名胜,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他时刻拥有取之不尽的灵感。艺术源泉伴随饱满的热情,静观万物、凝视苍茫,得大道于心源,拢林峦浑秀、写草木华滋,聚大美于笔端,徜徉于艺术的天地,色彩与笔墨的交融,他乐此不彼地去捕捉蕴藏于自然界里“美的瞬间”,并以独特的方式诠释出“美的永恒”。
(文/桑干)
艺术家简历:
李德福,北京人,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邮政集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邮票设计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